主持人:蔣欣芳
演出曲目、解說
1. 鋼琴獨奏/鍾衡
蕭邦/降A大調波蘭舞曲《英雄》作品53
Chopin:Polonaise in A flat major, Op. 53 “Heroic”
這首作品完成於1842年,被認為是蕭邦作品中的巔峰,顯示出蕭邦對祖國波蘭的熱愛。寬廣的和聲,華麗的旋律結合強壯的節奏,充分表達出如標題般的「英雄」氣魄,也充滿了波蘭民族的原始風味。波蘭舞曲是貴族問流行的民族舞曲,節奏建立在三拍子架構上,它所特有的節奏是強調一小節中的第二拍,形成切分音風格的構造,或在第一拍的後半加上重音,成為壯麗的舞曲。全曲為三段體的形式,中間樂段開始於連續的琶音風格和弦,左手重複下降音型,並逐漸爬到高潮。接著以大調提出新的動機,最後是強而有力的尾聲。
2. 鋼琴三重奏
小提琴/李宜錦、大提琴/歐陽伶宜、鋼琴/陳宜蓁
布拉姆斯/B大調第一號鋼琴三重奏 作品8第一樂章
Brahms:Piano Trio No.1 in B major, Op. 8, Mov. I
布拉姆斯是浪漫時期的作曲家,他的音樂總是如平靜水面下潛藏的暗潮,熱烈奔湧,而且具有男性剛毅之美。作品8是布拉姆斯創作的第一首室內樂曲,寫於1853、54年間,是布拉姆斯在20歲青年時期的作品。第一樂章在大提琴帶領下奏出優美的B大調第一主題,並且逐步發展為明亮以及開闊的合奏,緊接在後的是充滿了張力的升G小調第二主題,最後逐漸加強爬到巔峰,充滿力量的結束。
3. 雙鋼琴
鋼琴/張雅舜、賴致融
魯托斯拉夫斯基/為雙鋼琴的帕格尼尼變奏曲
Witold Lutos awski: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 for Two Pianos
波蘭音樂家魯托斯拉夫斯基,可稱為是現代樂作曲家巨匠,同時身兼作曲家、指揮家與鋼琴家於一身,1913年1月25日出生於波蘭華沙,1994年在波蘭華沙逝世。由於祖國波蘭,魯托斯拉夫斯基的生活跨越了兩次世界大戰,簡直就是一部傳奇。在1939年9月份納粹德軍和蘇聯同時進攻波蘭,瓜分了波蘭的東西兩半,魯托斯拉夫斯基在軍用電台工作時被德軍俘虜,幸而押送期間魯托斯拉夫斯基逃走,步行了四百公里路程逃回華沙,而他的哥哥則沒有如此幸運,被俘虜之後死在集中營。在波蘭受到政治壓迫期間,魯托斯拉夫斯基暗地裡持續地探索和開發新的作曲技巧。由於劇院在政治文化的壓迫下,儘管他不能公開從事或介紹這些技巧,但他仍然持續精進這些技法。在德國佔領下的華沙,魯托斯拉夫斯基在歌舞廳和咖啡室彈琴維生,他和另一位作曲家柏努夫尼克(Andrzej Panufnik)一起組成鋼琴二重奏,為這個組合撰寫了不少改編的作品,其中包括今天所要演出的「帕格尼尼變奏曲」(Paganini Variations)。這首變奏曲改編自帕格尼尼第24首奇想曲,可以說是最為觀眾所熟悉的旋律,但魯托拉夫斯基大量運用了現代音樂的作曲手法,不僅在和聲上、技巧上,都是令人耳目一新,顛覆了大家對這首奇想曲的傳統印象。是一首極為有特色的雙鋼琴曲目。